为什么要重视的早期筛查?这些信号别忽视
张阿姨近总觉得疲惫,以为是年纪大了没在意。直到体检时发现肺部有个小结节,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早期肺癌。医生告诉她:"幸好发现得早,现在率很高。"三个月后,张阿姨顺利完成微创手术,良好。这样的在科并不少见,但很多人往往等到症状时才就医,错过了佳治疗时机。
早期可能出现的7个信号
1. 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:如果一个月内体重减轻超过5%,且没有刻意,要引起重视。
2. 持续低烧:体温长期在37.5-38℃之间徘徊,服用常规退烧药不明显。
3. 异常疲劳:休息后仍无法缓解的疲劳感,影响日常生活。
4. 皮肤变化:原有痣的大小、形状、颜色发生改变,或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溃疡。
5. 排便习惯改变:持续便秘或腹泻超过两周,粪便形状、颜色异常。
6. 不明原因疼痛:特定部位持续疼痛,普通止痛药难以缓解。
7. 异常出血:非经期出血、咳血、便血等情况。
常见筛查项目有哪些?
不同的筛查方式各有侧重:
• 肺癌:低剂量螺旋CT(建议50岁以上吸烟者每年检查)
• 乳腺癌:乳腺超声+钼靶(40岁以上女性建议每年一次)
• 胃癌:胃镜检查(45岁开始,高风险人群可提前)
• 结直肠癌:肠镜检查(建议50岁开始,每5-10年一次)
• 肝癌:腹部超声+AFP检测(乙肝携带者建议每6个月检查)
• 宫颈癌:HPV检测+TCT检查(25岁以上女性建议定期筛查)
科医生的三个重要建议
1. 不要害怕检查:很多人因为恐惧而延误检查,实际上早期发现率很高。
2. 选择正规医疗机构:诊断和治疗都需要设备和团队,不要轻信偏方。
3.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:约40%的与生活方式有关,戒烟限酒、规律作息很重要。
关于的常见误区
误区一:"我还年轻,不会得"——近年来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。
误区二:"没有症状就不用检查"——很多早期没有明显症状。
误区三:"等于绝症"——随着医学进步,许多已能实现长期生存甚。
误区四:"会传染"——除了极少数由病毒引起的外,普通不会传染。
写在后
防治的关键在于"早"字。建议40岁以上人群每年进行一次体检,有家族史或高风险因素者可适当提前。记住,定期筛查不是杞人忧天,而是对自己和家庭负责的表现。当发现异常时,及时到正规医院科就诊,的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适合的建议。
正确认识,科学预防筛查,积极配合治疗,是应对有效的方式。希望通过这篇文章,能让更多人重视早期筛查,把握佳治疗时机。


